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0:13 点击次数:54
我人生最初的四年在美国求学,之后的十余年则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。这些经历都只为一个目标——学成归来报效祖国,因为我的根永远在中国。——钱学森
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,不仅在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,更因为这片土地上涌现出无数赤诚报国的仁人志士。他们用毕生所学守护着祖国的繁荣昌盛,用智慧与热血筑起民族复兴的基石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西方列强虎视眈眈,国际社会充满质疑与轻视。正是这种严峻形势,促使我们下定决心要研制出东方巨响,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的崛起。
但当时的中国刚从战火中走出,百业待兴,科技基础几乎为零。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要培养出顶尖的科研人才谈何容易?
展开剩余80%就在这关键时刻,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毅然提笔,向祖国发回一封饱含深情的电报:我志愿回国,我渴望回国!
1955年秋,当钱学森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时,中国两弹一星的宏伟蓝图终于迎来了一位领航者。
在西北戈壁的茫茫荒漠中,钱学森带领科研团队,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枯燥的数据测算。十年寒暑,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,在简陋的帐篷里书写着中国科技的传奇。
1964年10月16日,罗布泊上空腾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。这声震天动地的巨响,犹如东方巨龙的觉醒,宣告着中国正式跨入核大国行列。
功成名就的钱学森,成为了中国科学界当之无愧的泰斗。他的每一篇论文都被奉为圭臬,他的每一句话都被视为金科玉律。
然而就在众人顶礼膜拜之时,一位名叫郝天护的大二学生却大胆指出钱学森论文中的疏漏。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,将面临怎样的回应?
对钱学森而言,1949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决定,让他付出了被美国软禁五年的代价。但纵使千难万险,也阻挡不了他归国的赤子之心。
当时年仅38岁的钱学森已是美国顶尖科学家,师从著名学者冯·卡门,身兼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等要职,前程似锦。但他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,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。
美国政府视钱学森的归国为重大威胁。他们先是扣留钱学森的行李,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关押在特米诺岛监狱。在暗无天日的15天里,钱学森饱受折磨,体重骤减30多斤。
获释后,钱学森一家仍被严密监视。机智的夫人蒋英将求救信藏在购物清单中,辗转寄回国内。这封沾满泪水的家书,最终促成了中美外交谈判。
1955年9月17日,钱学森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。临行前,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的五个师论,恰恰印证了钱学森的非凡价值。
但这位科学巨匠也会犯错。1964年,新疆农学院的郝天护在研读钱学森论文时,发现了一处计算误差。面对同学的质疑,他反复验算后毅然致信指正。
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钱学森不仅亲笔回信致谢,还鼓励郝天护将研究成果发表在《力学学报》上。这份知遇之恩,改变了郝天护的人生轨迹,使他最终成为东华大学教授。
同济大学赵秀恒教授回忆,当年向钱学森请教问题时,总能收到详尽的回复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,是一位科学前辈对后学的殷切期望。
2009年10月31日,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严谨、教育家的情怀,更看到了一位爱国者的赤子之心。正如他常说的: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,一切荣誉都属于祖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bete365安卓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